实盘10倍杠杆岂非名副其实?”这番诡辩非但未惹怒李白
在唐朝,想请诗仙李白“出场”有多难?
连杜甫四次写诗邀约都被婉拒,一个小小县令却用一封“诈骗信”成功“钓”来了李白。
更离谱的是,短短几天的相处,他竟能让李白为自己写下一首诗,让自己名垂千古!
他凭什么能让恃才傲物的李白破例?真的是因为“钞能力”吗?
“诈骗信”钓来诗仙天宝年间,李白正寄居在宣城族叔李阳冰家中。
此时的诗仙已经历过庙堂的浮沉和江湖的漂泊,寻常的邀约再难激起他的兴致。
可当一封署名为“汪伦”的信件递到他手中时,这位见惯风月的诗人却罕见地有了兴趣。
展开剩余89%信上只有两句话:“先生好游乎?此地有十里桃花。先生好饮乎?此地有万家酒店。”
寥寥数语,却像一把钩子,精准地扎进了李白的心坎里。
他一生纵情山水,嗜酒如命,而信中描绘的盛景,十里桃花如云似霞,万家酒肆连绵不绝,恰是他梦中才有的逍遥之境。
尽管从未听过“汪伦”之名,李白仍当即拍案决定:去!
从宣城到泾县不过一日舟程,可当李白踏上桃花潭岸时,眼前的景象却让他哭笑不得。
所谓的“十里桃花”,不过是潭边零星几株老桃树,而“万家酒店”竟只是一间姓万的掌柜开的小酒铺。
换作旁人,或许早已拂袖而去,可李白却突然大笑起来。
他忽然觉得,能写出这般狡黠邀约的人,倒有几分自己的狂士做派。
果然,一位中年男子匆匆迎上前来,衣袍简朴却气度从容,正是泾县县令汪伦。
他拱手致歉,眼中却闪着狡黠的光:“桃花潭水蜿蜒十里,故名‘十里桃花’;万家酒店虽只一家,却姓万,岂非名副其实?”
这番诡辩非但未惹怒李白,反让他觉得有趣。
更让诗仙意外的是,汪伦转身便从屋内捧出一坛陈酿,泥封未启,酒香已钻入鼻尖。
“此酒用桃花潭水酿成,天下独此一味,专候先生品鉴。”
这一招堪称绝杀。
李白素来“斗酒诗百篇”,对美酒的抵抗力近乎于零。
酒过三巡,汪伦才道出实情,他虽是泾县父母官,却出身歙州汪氏豪族,祖上乃唐初名将汪华,卸去官袍后,他最爱结交文人雅士,而李白更是他仰慕半生的偶像。
夜色渐深,潭水映着星月,二人从诗赋聊到江湖轶事。
李白忽然意识到,眼前这人并非寻常附庸风雅的权贵,而是真正懂他的知己。
那些被朝堂嗤笑的诗句,在桃花潭畔成了最珍贵的共鸣。
一场原本可能沦为闹剧的“骗局”,就这样化作传奇的起点。而汪伦的“套路”才刚刚开始,毕竟要留住这位诗仙,光靠几坛好酒还远远不够。
被"砸"懵的李白汪伦的待客之道,从第一杯酒开始就显出了与众不同。
当清晨的阳光洒在桃花潭上,李白才睁开惺忪醉眼,就发现汪伦早已备好了车马。
"先生既爱山水,今日不妨一游。"他笑着指向远处青翠的山峦。
两匹骏马并辔而行,仆从携美酒与佳肴随行,山间凉亭早已布置妥当。
李白半生云游,见过不少排场,但如此细致周到的款待,仍让他暗自惊叹。
酒是这场交游的灵魂。
汪伦似乎深谙李白"酒中仙"的脾性,每日换着花样奉上珍藏。
每一坛都配着汪伦如数家珍的解说:"这坛埋在地下整十年,专等先生来启封。"
李白举杯大笑,诗兴勃发,笔墨纸砚早已备在案头。
酒至酣处,汪伦拍手唤来乐工,即兴演奏的曲调与李白的吟诵相和,竟似早有默契。
白日的山水之乐未尽,夜宴又接踵而至。
汪伦别业的大厅里烛火通明,当地文人雅士济济一堂,这是一场以李白为中心的"诗会"。
汪伦巧妙引导话题,让众人的仰慕之情自然流露,却又不显谄媚。
他太懂得如何让一位天才感到被尊重。
这样的日子持续了三天,每一天都安排得恰到好处,既有独处的清欢,又有宴饮的热闹,既让李白尽兴,又不至疲倦。
最难得的是汪伦对李白矛盾性格的包容。
诗仙时而狂放不羁,时而忧郁深沉,常人往往只能看到他的一面。
但汪伦似乎天生懂得如何应对这种多变。
当李白豪饮高歌时,他是最热情的听众,当李白沉默望月时,他又能安静地陪在一旁。
这种不刻意的陪伴,比任何贵重礼物都更让李白珍视。
直到第四日李白突然决定离开,或许是不习惯久留一地,或许是怕欠下太多人情,他选择了不告而别。
当小舟离岸数丈时,身后忽然传来阵阵歌声。
李白回头望去,只见汪伦带着数十乡民,踏着节拍高声歌唱。
这不是刻意的表演,而是唐代最真挚的送别礼仪"踏歌"。
更让李白震惊的是岸边的礼物,八匹毛色油亮的骏马,十匹光彩夺目的官锦,在朝阳下熠熠生辉。
这份厚礼的分量,远超李白的想象。
以当时的物价计算,仅八匹骏马就价值近两百贯,相当于一个县令数年的俸禄。
官锦更是稀罕物,非寻常富户可得,汪伦却只是拱手笑道:"区区薄礼,聊表心意。"
如此纯粹的热情,却让他这个见惯世面的诗仙也为之动容。
这不是对名士的巴结,而是一个知音对另一个知音的全然奉献。
八匹骏马和十段官锦都成了陪衬,真正打动李白的,是歌声中毫无修饰的情谊。
"桃花潭水深千尺,不及汪伦送我情",不过是感情最直接的回应。
而这种情谊的深度,在数年后得到了最残酷的验证。
千年回响李白离开桃花潭后,继续在乱世中漂泊。
他的命运如江上孤舟,时而被推上浪尖,时而又卷入漩涡。
永王璘的叛变牵连了他,浔阳狱中的铁窗岁月消磨了他的锐气,流放夜郎的阴影始终笼罩心头。
在人生最黯淡的时刻,他忽然想起了那个桃花盛开的潭水,和那个以踏歌相送的知己。
公元757年,当李白再次踏上泾县的土地时,桃花潭依旧波光粼粼,岸边桃树依旧花开如霞。
但物是人非,那个曾经热情相迎的汪伦,已经长眠在青山之下。
站在汪氏别业前,李白抚摸着斑驳的墙壁,上面还留着他当年醉酒后题写的诗句。
如今字迹犹在,故人已逝,他提笔写下《过汪氏别业》,诗中浸透着对往事的追忆对生命的怅惘。
这首诗与《赠汪伦》形成奇妙的呼应,前者是生离的欢欣,后者是死别的哀思。
汪伦或许不会想到,他当初对李白的一片赤诚,不仅成就了一段佳话,更让自己的名字随着诗仙的笔墨流传千古。
在唐代,一个县令能青史留名已属不易,而汪伦却因为四句诗,获得了比许多王侯将相更悠长的生命。
时光流转,到了宋代,桃花潭已成为文人墨客朝圣之地。
苏轼、黄庭坚等大家途经泾县时,总要寻访汪伦故居,在潭边饮酒赋诗。
明代旅行家徐霞客在游记中专门记载了"踏歌古岸"的方位。
汪伦的墓前,"谪仙题"三个字历经风雨依然清晰,仿佛在诉说着那个盛唐的午后,诗仙和县令的短暂相遇。
20世纪80年代,考古学家在泾县发现了汪氏族谱,确认了汪伦的籍贯与生平。
这份珍贵的文献不仅佐证了历史记载,更让后人看到了一个立体鲜活的汪伦形象,他不仅是李白诗中的配角,更是一个有血有肉、重情重义的文人。
时间如白驹过隙,潭水不如当年清澈,桃树也换了一茬又一茬,但《赠汪伦》的诗句依然在人们口中传诵。
汪伦用几天的时间,换来了千年的不朽,用一颗真心,赢得了诗仙的笔墨。
在这个意义上,那八匹骏马和十段官锦,实在是历史上最划算的"交易"。
发布于:广西壮族自治区股票配资平台推荐,加杠杆的股票,官方炒股软件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
- 上一篇:专业在线股票配资交易平台却还是要说一句“明年还一起过”
- 下一篇:没有了